百花齐放后的城市停车或迎来行业“缝合期”

2022-08-11 14:22
26

利好政策的陆续落实、行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市场环境的阶段性回暖为城市停车发展提供了肥沃的黑土地。起步于2015年的城市停车经历了6年的发展催生了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智能终端、信息平台、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面对“便捷停车”这一行业终极诉求,城市停车治理、运营和智慧化服务或迎来关键的行业“缝合期”。



1cc3f302be4654e9c56119ed1fe8a4b0.jpeg



“黑土地”上的“百花齐放”



  1. 政策环境  

伴随城市“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的愈发严重,政府对城市停车治理愈发重视,多年来陆续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类:

  

(1)以新增供给为导向的城市停车场规建管政策。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国办函〔2021〕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进一步明确要求强化资金用地等政策保障。鼓励社会资本主导开发、政府适当让渡项目权益,允许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企业发行用于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专项债券,鼓励土地使用权人使用自有土地增建停车场,结合实际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开展车场建设;明确完善停车管理法治保障,推动编制或修订地方性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法规,出台停车设施不动产登记细则,明确不同类型停车设施的产权归属,做好不动产登记。

  

(2)以支持和规范停车智慧化建设为导向的智慧停车发展政策。随着产业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智慧停车成为城市停车破局新的着力点。针对新的发展需求,国务院、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陆续印发了支持和规范智慧停车行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如国务院出台《“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发〔2021〕27号),提出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智慧停车发展等。46号文同时提出,到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信息技术与停车产业深度融合,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车规范有序,依法治理、社会共治局面基本形成,等等。

  

2.技术环境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城市停车同样经历了智慧化洗礼,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升级。硬件层面:一方面,以车牌识别技术为主导的路外车场智能化技术基本得到了全面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路内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PoS机、地磁、高位视频、中位视频、路牙机、车位平板锁等得到了广泛运用。软件层面:终端侧的无人值守、无感支付、先离场后支付等应用已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同时各地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平台的运用,逐步推动“一网一平台,全市一个停车场”的建设,为促进存量资源充分利用、提升通行效率、缓解拥堵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3.市场环境

在政策以及技术双重驱动下,我国城市停车治理和智慧停车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甚至互联网企业等多类型厂商纷纷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切入智慧停车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拥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虽参与者众多,但未形成垄断竞争格局。与此同时,资本企业在经历观望期后也陆续下场,在股权投融资、停车产业基金、产融结合及实施方面均有了规模性发展。部分金融机构、主流银行也纷纷切入停车行业,通过与停车场景服务对接、应用在停车支付领域角力,通过获客投入、消费优惠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粘性,同时增加用户交易频次和交易佣金收入。

  

据36氪数据显示,2016~2021年间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由2016年的6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9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此外,以统一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停车场已经在包含超一线以及一线城市在内的多所城市陆续落地,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行业示范效应。据中国停车网统计,2021年全国已有近300个市县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智慧停车场,数量同比增长78%。


而专项发债方面发展同样可观,截至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累计核准停车专项债2088亿元、累计发行1757亿元,用于超160万个停车位的建设。从各地实践情况看,主要有社会企业投资、本地国有平台企业投资以及两类主体合作投资等几类资本入场类型。同时,以央企、本地平台企业为主导的城市停车场的建设也有了很大起色,如2018年杭州停车产业集团发行停车场建设专项债49亿;2020年赣州中心城区公共车场建设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5.2亿元,等等。


“百花齐放”后的“碎片化格局”



从整体来看,城市停车治理和智慧停车发展成果可观。国家层面的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使得各地有章可循,让停车场建设渐有起色;同时越来越多城市开始重视停车问题,加快智慧停车建设,局部地区车位紧张得到了初步缓解。但城市“停车难、停车乱”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如社会资本参与车场建设投资的热情仍不够高;城市路内车位运营不确定性强;城市停车专项治理和管理体系构建滞后于车场建设;存量资源的充分利用、车位共享的基础环境尚未形成,等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城市停车虽然“亮点不断”,但“百花齐放”之后形成的“碎片化格局”并未打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的碎片化格局

长期以来,无论是超大型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无论是公共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停车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极度分散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部分地方公共资源仅用来满足单位职工的停车需要,部分地方道路停车资源实质上成为周边沿街商铺的固定停车场。资源的极度割裂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资源孤岛”,加之微小而分散的停车经营主体无法用更多的投入实现更高效的运营以及更便捷的停车服务,最终导致碎片化的停车资源运营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公共停车需要。在当今国内停车难的背景之下并没有出现类似法国的INDIGO、荷兰的Q-parking这样的规模化停车场运营商,资源的所有方似乎并不看重专业化运营和规模化运营带来的好处。从某种角度而言,或是停车场投资、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水平和法制化水平导致了资源的碎片化现象。

  

2.信息的碎片化格局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衣食住行基本已全面“线上化”,唯独全国流行和实用的“停车APP”却并未诞生,曾经被资本争相追捧的互联网停车也逐渐偃旗息鼓,各大互联网地推团队在尝试各种“地推”之后也纷纷鸣金收兵,其背后原因耐人寻味。笔者曾经为一家国内大型地产物业企业进行全国车场的联网改造,经调研发现,该企业全国800多座车场内总共涉及40余家品牌、约200多个型号的智能停车设备,且每类设备均配备了单独的停车收费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提供智能停车设备的企业约1000家,每家企业均有自家独有的系统与标准,为保护自身特有性大多坚持能不开放标准就不开放标准的原则。此外,出于某种自我保护,大量碎片化的车场经营承包商同样不愿开放自己车场的数据接口,即便经营承包商愿意,其设备提供商大多也不愿配合进行开发,往往在开发费用上“狮子大开口”。诸如此类的多种原因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一直无法被打破,进而导致原本极为简单的“停车诱导”和“共享停车”依然只是空中楼阁。深入研究破局之道,恐怕要在智能停车设备和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及执行层面多下功夫。

  

3.城市停车政策和地方法规的碎片化格局

近年来各地城市停车管理办法层出不穷,点状突破不少,但仍然缺乏解决信息碎片化格局的立法,缺乏满足“停车诱导”和“共享停车”功能所需的强制性车场侧信息系统规范标准以及满足促进社会资源投资车场建设的(如车位分割登记、销售、出租、错时共享等)地方性法规。


“碎片化格局”进入“缝合期”



“百花齐放”之后的“碎片化格局”现状并非对上一阶段成果的否定,准确来说这是一个行业从起步到成熟必经的发展过程。在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激增的今天,国外纯市场化的经验显然不能照抄照搬,我国一方面要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保障汽车激增之后的“停车难”得以缓解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在城市停车行业必须走出自主特色的发展道路。面对“碎片化格局”,行业正在进入“缝合期”。


  1. 信息的缝合

2019年杭州市正式发布“一次绑定、全城通停”的“便捷泊车”APP,在此后推广的一年时间中逐步修定了《杭州市停车管理办法》,将全市4000余个公共车场、商业车场接入统一的停车平台,让老百姓实现“一码全城通停”,大大提升了杭州市民的停车体验,降低了因停车导致的交通拥堵压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各大频道、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杭州的“全城联网”拉开了中国城市停车“碎片化格局”中“信息碎片化缝合”的序幕,随后北京、上海、郑州、沈阳、长沙、南京等省会级城市以及赣州、平顶山、马鞍山等诸多地级市也纷纷展开了“全城联网”工作。

   

全城联网工作虽然看似只是城市停车诸多场景中的一环,且落地过程中阻力重重,但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停车行业发展的“破局点”,它更像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如同串联在传统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一般。对于城市决策者而言,全城联网可以助力“摸清家底”,实现动态掌握“动静交通实时流量”,精准研判“停车难”的根结;可以实现精准规划、精准建增量、动态平衡市场化定价;可以实现面向停车经营企业的精准化监管和放管服服务等等。对于碎片化的停车经营企业而言,在全城一张网的管理模式下无需再担心车主逃费问题。而对于市民车主而言,则可以真正实现精准诱导、便捷泊车,提升停车体验。

   

笔者作为杭州以及诸多城市的城市联网工作参与者,深感全城联网之难,但同时也认为其作为中国城市停车行业发展的破局之道,是一件必须依托“政府之手”来破局、依靠“市场之手”来推广的“大好事”。在这其中,“政府之手”需要解决三件事:一是建章立规;二是建立地方标准;三是联网地推。而“市场之手”也需要解决三件事:一是利民,即老百姓停车确实方便;二是利企,即联网之后停车场经营方效率与收入确实提高;三是利业,即让投建收益的测算更精准、更有保障,让传统停车行业、汽车服务业以及无人驾驶等新兴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2.政策的缝合

城市停车行业涵盖规划、土地、建设、管理、运营、市场、投资、产业等多个体系,且投建、治管、运服之间互为作用,其相关制度法规的制定显然不能仅靠单一部门或只考虑单一体系。规章制度的建设需多维度兼顾,“缝合”政府、企业、车主等各方面立法需求,制定既全面又细致的人性化制度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城市停车治理和智慧停车的稳步发展以及规范运行。2021年8月四部委发布《关于近期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基础〔2021〕676号】(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对城市摸清家底、动态更新停车资源数据、建立城市停车设施供给能力评价制度提出了要求,并动员国家四部委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研究衡量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适时公布。除此之外,《通知》在制定用地支持政策、规范不动产权确权、加大金融支持、依法规范停车秩序、加强充电设施保障、加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十项重点工作从各个层面直指城市停车痛点,实质上也是对城市停车治理和智慧停车专项治理与管理体系的缝合及完善。

  

3.增量与存量的缝合

继道路停车之后,“增量”与“存量”成为了人们解决城市停车难题新的着眼点,这两者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停车难题,但又都无法彻底解决。

  

(1)增量。大量修建停车场在短期之内确实可以缓解甚至解决局部地区的停车问题,但却无法匹配持续发展的需求。城市停车数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总体土地面积和整体建筑密度,在2012年有关数据统计中表明,停车泊位平均占用面积与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相当,而截至2022年3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亿辆。从长久的发展来看,除非匹配性扩大城市面积或提高城市建筑密度,否则仍没有足够的空间来保障“增量”的持续性。

  

(2)存量。实际车位资源利用中大量存在部分场所车位闲置率高的问题,但受制于车位资源信息不明晰、车位产权归属、车费定价策略等多方面原因,现有环境下“存量”难以直接用于解决停车难题。对此,除了完善相应制度为“存量”利用提供环境条件外,更为重要的是存量信息的盘点,而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智慧停车系统的建设,需要通过构建智慧停车系统来普查全城车位信息和通过联网盘活车场资源,进而清晰“存量”并且运用“存量”。

  

虽然盘活存量资源并非朝夕之功,同时也不能完全匹配日趋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但摸清家底、联网运行和建规立章的思路是无可非议的。在此基础之上,科学统筹“增量”与“存量”,基于精细的“摸清家底和顶层设计”“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且兼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式可能是解决停车难题最为高效的模式。2021年四部委的《通知》把这个切入点作为十大任务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来抓,也恰好佐证了这一点,至于是“先抓增量,再抓存量”还是“理顺存量,再抓增量”则无关对错,还需因城施策。


缝合之后的城市停车未来展望



1.智慧交通与智慧停车深入融合,车-路-场协同的城市大交通格局将逐渐形成

如今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同样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国际上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但其终极目标却已形成共识,即可上路安全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显然车与路的联网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与智慧停车的发展路线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从城市停车的智能化发展来看,技术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场端智能、场联网、位联网以及车-路-位协同,这其中的核心同样是联网。且作为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智慧停车的全城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及相互促进是毋庸置疑的,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车路协同”,同样也离不开“车协同”。因此,“车-路-场协同”是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停车场的全城联网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 

2.“全城联网”之后的城市停车场建设投资、车位交易、共享运营的健康发展环境终将到来

拉动社会资本投资停车场建设是过去七年以来政策一直引导的方向,但是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一直不够高。其核心问题是政策上仍然未能实质开放公共停车场的产权登记和交易,其背后原因仍是担心开放交易之后个人车主对车位独占所引发的公众出行车位难以得到满足,因此社会资本方的投资只能依赖长期持有的停车收益回收,加之停车定价无法完全市场化等因素影响,促使投资回收周期变得愈发冗长。如不改变现状,此项问题似乎难以解决。而“全城联网”带来的车位精准诱导和共享停车的环境一旦形成,这一问题或将出现转机。因为对个人购买公共车位产权似乎并不需要严格加以限制,私人车位在闲时完全有动力置于网上共享来满足公共停车需要,增加错时停车收益,拉动个人投资车位的意愿,从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车场建设的意愿。整个过程既解决了公共停车的需求,又使得市场处于健康运转当中,最终带动了城市停车行业基建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城、县、乡多层次统筹智慧停车发展   

如今停车难题并非一、二线城市独有,据中国停车网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国近300个城市智慧停车项目中,区县级新建项目占比超过80%,无论从需求还是落地环境等方面,智慧停车垂直纵向发展的趋势已然明朗,实际上在多数交通便利的乡镇中停车难题也的确开始凸显。2022年5月31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工信厅联通装函〔2022〕107号】,规定在2022年5月~12月开展汽车下乡活动,届时乡村汽车保有量或将进一步激增。而当前乡村发展大多仍基于自发性,区域人口聚集推动的发展导致道路与建筑规划不匹配,停车场规划更是不在其中,长此以往或将埋下“停车隐疾”。统筹城、县、乡停车治理与智慧化建设在长远来看或许是更为有效且更为经济的发展模式,而这同样依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